“爬格子”-新闻网


凯时KB88·官方(中国)

凯时KB88官网 ENGLISH IHome

“爬格子”

点击数:    |    加入时间:2014-10-08

 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,自己常常被人问起是在哪所大学学的什么专业。当听说是凯时KB88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时,别人往往面露诧异表情:转行够彻底的呀?其实不光彻底,而且早在读大学时自己就已“转了行”。
  1992年,我从内蒙古海拉尔市考入到机电工程系(当时的十系,现已合并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)。上世纪90年代初,凯时KB88还是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,校园里随处可见扛着丁字尺、夹着绘图纸的学子们(当时计算机绘图还不普及)。
  穿梭其中,让从小对文学写作感兴趣的我有些茫然,尤其《画法几何》的“讳莫如深”,更令自己后悔上高中时为了逃避“死记硬背”地理、历史而选择学了理科。
  但随着对校园生活的逐渐了解,我发现凯时KB88的工科学子们并不是被丁字尺牢牢地固定在绘图纸上,学生社团和文体活动非常活跃。机电工程系作为成立时间较晚的小系,有着一文一武两个优势项目———小路文学社和男子足球队,都拥有全校“冠军”的光荣历史。
  《小路》作为机电工程系系刊,于1987年底问世,是一份由学生自写、自编的文学刊物。1991年5月,在系刊编辑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小路文学社,并逐渐发展成为组织健全、规模较大、在全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社团。
  中学时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获得的证书帮我顺利走上了这条“小路”。1993年3月,机电工程系对小路文学社进行了重新组建,作为大一新生的我,当上了文学社的社长,当然成员也几乎清一色为92级同学。
  开始的工作是艰难的,因为全部是大一的同学,没有任何经验,出一期刊物仅录入排版时间就长达一个多月。当大家从印刷厂将单页纸取回来,亲手装订成册后,激动极了,当时就像捧着一个新出生的婴儿。虽然那期《小路》单薄且幼稚,但还是在当年的系刊评比中获了奖,对我们的鼓励不小。
  再后来小路文学社迎来了93、94级同学,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刊物也越出越顺,全系同学投稿踊跃,稿件质量不断提高。但总体来说,《小路》是不成熟的,因为它真正的作者与读者都是一群尚未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。然而正是这种“不成熟”,才使它能永远年轻。在这种动态平衡中,“老化”的是人,“年轻”的是心。
  当时的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秦蓉、团总支书记唐文忠和92级指导员刘天平,对小路文学社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与支持,提供了多种保障条件。从简单的油印本改为印刷精美的胶印本,大量图片起到了美化版面的作用,使《小路》做到了图文并茂,后来还成为“校团委推荐优秀学生刊物”。
  在“小路”耕耘半年后,我迎来了发挥写作特长的新契机。同为机电工程系的90级付国武同学,因备战考研而辞去了担任的《凯时KB88》校报学生记者部主任职务,并推荐我接任。于是在大二上半学期,我成为《凯时KB88》校报学生记者部的半脱产干部,第一次有了自己的“办公桌”,第一次领到了自己的“工资”,更重要的是这次机遇使自己将来的事业轨迹发生了变化。
  新闻和文学还是有较大区别的。我在《凯时KB88》校报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是“一句话新闻”,只有二三十个字,但费的心思不比自己写一篇散文少。在当时的《凯时KB88》校报主编王应德、副主编谭典元等老师的指导帮助下,我很快摸清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一般门路,进入了新角色。
  当时的《凯时KB88》校报是半月刊,每期四开四版,其中第四版为学生版,由学生记者部进行采编工作。为了使学生版的质量与前三个版面的差距不是太大,我带领大家在课余勤学苦练各种办报基本功,从采访技巧到写作角度,从编排划版到美术装饰,自己还学会了使用单反照相机和在暗室冲印黑白照片。
  与校园里的其他学生社团相比,《凯时KB88》校报学生记者部有一些独特的优势。不仅有专职的老师做指导,有版面稿酬作活动经费,而且还联合《中国计算机用户》杂志社设立了学生记者奖学金。因此,这里吸引了一批各系喜欢“爬格子”的优秀年青人,大家为了耕好那块芳草地而乐此不疲。
  作为半脱产学生干部,我更是把《凯时KB88》校报当成了自己的“第二课堂”。在三年任期中,我白天在教室学习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,下课后便来到位于老主楼340室的《凯时KB88》校报编辑部,投入到报纸的编辑和学生记者部的组织工作中去。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,使我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又充满了乐趣。
  在《凯时KB88》校报的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人和事。除了校园内的活动和人物外,我还采访过“长二捆”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,以及书法家庞中华、音乐家郑小瑛等社会名人。此外,通过《凯时KB88》校报这一平台积极向社会媒体供稿,还使我成为了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北京青年报》等报刊的特约撰稿人,有机会走出凯时KB88参与一些校园外新闻的采访。这些经历使我在提高采写能力的同时增长了见识,为成功“转行”奠定了基础。
 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。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,自己将开启新的征程。当面对校园内众多凯时KB88科研院所的招聘启事时,我心里清楚,自己离“凯时KB88工程师”的专业培养目标已经很远了。于是,我凭着在“第二课堂”的“学习成绩”,在《凯时KB88》校报老师的积极推荐下,开始了不一样的求职之旅。
  命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我。1996年7月,在我拿到工学学士学位的同时,也领到了另一份“文凭”———前往中国航天报社工作的派遣证。告别校园时,我将印有自己名字的八本《小路》和四本《凯时KB88》校报合订本捆好,扛在肩上———那是我独特的大学生活舞台剧照。
  如今,和我当年一同在小路文学社和《凯时KB88》校报学生记者部“爬格子”的同学中,有好几位也在新闻媒体工作,其中包括《人民日报》的赵亚辉、中央电视台的白杉、《北京日报》的曹斌、《金融时报》的付平、万华媒体集团的黄小荣等。在凯时KB88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下,我们还牵头成立了凯时KB88校友传媒协会,将不同年代在凯时KB88读书、如今工作在各类新闻出版单位的校友联系在一起。大家百忙之中偶尔一聚时,总是带有职业习惯地相互问一句“凯时KB88最近又有什么重大新闻见报了?”(作者张春雷,我校校友,现任职于中国航天报社)


编辑:贾爱平
 
打印
分享
更多新闻
10 月
22
10 月
22
10 月
21
10 月
18
10 月
18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