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发银丝映日月,丹心热血沃新花
高旻 / 文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素什锦年,稍纵即逝。人生恰似疾驰的列车,风无定人无常,几经周转,聚散茫茫,寂寞如殇;但待到往事成烟,繁华落尽,某些人终将如大浪淘沙般浮现,好似漫漫长夜中最璀璨的灯塔,凛冽寒冬里最炙热的火焰,踽踽独行时最温情的陪伴。他们或是父母,兄弟,或是丈夫,妻子,或是同事、朋友,或是你最常忽略的,曾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,给予你谆谆教诲的,恩师。
拜入贾国柱先生门下求学已近两年。但第一次见到恩师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。那是一个清晨,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敲响了办公室的木门,进门后,恩师好像接待客人一般,为我扶正了面前的座椅并叫我坐下,没有丝毫的距离感。我鼓起勇气抬头望向恩师,头上已有些许白发,在那副晶莹透亮眼镜下,精神十分矍铄,炯炯有神的双眼散发着慈祥的光芒,年事已高但却苍劲有力;桌面的外文书上,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释。这便是恩师给我的第一印象,年事虽高但精神健旺,温文儒雅且平易近人,特别是那种对知识、学问如饥似渴般的追求,令我着实充满了敬意!
治学如严父: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
在刚入师门的那段时间,我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,在项目上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。当时的我,心智还不甚成熟,管窥蠡豹,以为这便是学术的全貌,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,每天都如孟郊中进般洋洋自得。恩师发现后,严厉地斥责了我,并提醒我聚焦研究范围。随着研读的逐渐深入,我发现自己越来越“无知”,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,压力也愈发增大,先前的春风得意早已消弭殆尽,衍化为如今的迷惘与惆怅。看我每天情绪低落,恩师又转而开始鼓励我,但这种鼓励不是盲目的鞭策,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与启迪,让我发现学术的乐趣,激发我前行的动力。某日回顾这段经历时,我倏然发现,其实是恩师让我从狂妄的悬崖前勒马而归,走入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西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第一重境界,进而又将我引向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第二重境界。这种学术道路上的引领与提携,必将令我受益终生。
恩师治学之严,不仅表现在对我日常严厉的批评教育上,更体现为一种对待学问的严谨与一丝不苟的态度。那次我向恩师提交一篇英文的小论文,因为涉及到十分枯燥繁琐的数学推导,本以为恩师只会重点批阅我模型和定性分析的部分,结果在清晨查阅邮箱时,发现恩师凌晨发来的批阅意见,我打开邮件,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:整个电脑屏幕,满满都是恩师修改的红色字体!仔细审阅后我发现,其中修正最多的就是单词的拼写与语法,本可以只关注重点模型与主要结论,但恩师真的是在字斟句酌地看!每一个单词,都饱含着恩师的心血!倐然间,一股暖流从心田奔涌袭来,紧接着从早已湿润的眼眶中喷薄而出……
真可谓:“字斟句酌细推敲,拈精撮要费咀嚼。半亩方塘长流水,呕心沥血育新苗!”
在《论语 学而》篇中,子贡曾曰:“《诗》云,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……”。朱熹曾注曰:“言治骨角者,既切之而复磋之;治玉石者,既琢之而复磨之,治之已精,而益求精也。”字斟句酌、切磋琢磨,这便是恩师对学生、对学问一丝不苟,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!
生活如慈母:随风入夜,润物无声
恩师治学严谨精细,在求学方面,一提到恩师,大家用词最多的便是“怕”;然而,在生活方面,大家感受最深的,则是爱。
我清晰地记得,在第一次参加组会时,面对师兄师姐们陌生的面孔,我显得多少有些拘谨和羞涩。随即,恩师拎着一个大口袋,迈着些许迟缓的步伐,走进了教室。“快到圣诞节了,也没什么礼物,就给大家些凤爪吧!”发到最后还剩下几个,恩师又对我说道:“多给新来的小孩儿几个。”接着又补充道,“吃哪儿补哪儿,你就争取多长只手吧。”一句善意的玩笑瞬间驱散了紧张尴尬的气氛。大家也都跟恩师一起,一边啃着凤爪,一边愉快地听着组会。
还有一次,我因为发高烧,没能参加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调研。由于害怕,我没敢直接向恩师请假,而是只跟师兄说明了情况。在医院打点滴时,接到了恩师的电话,我顿时从床上坐起,颤颤巍巍地按下了通话键,做好了接受批评的心理准备,没想到恩师一上来就非常关切地询问我的病情,反复叮嘱我注意休息,项目的事则只字未提。在随后的几天中,恩师也经常发短信关心我的病情,令我感动不已。
在平时生活方面,恩师会向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,细致入微地照顾好他的每一个学生。活动主办方赠送他一件文化衫,恩师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学生,特地为我挑选了大号的衣服;学校举办电影的首映式,恩师特意多要了几张票,并送给了我们,最后将他自己的票也送了出去,还叮嘱我们要多照几张照片给他,可见恩师自己还是想去的。但比起他自己开心,恩师却更愿意让我们享受这份快乐,尽管有时要以牺牲自己为代价。
治学如严父,生活如慈母。恩师之举,如拂春风,如沐润雨。在生活的点滴中,在无数我们难以察觉的细节中,都饱含着恩师浓郁而深沉的爱。
为人如君子:德音孔昭,馨望远扬
孔,甚也;昭,明也。恩师对学生的培养与化育,绝不仅局限于学习与生活;在德行方面,恩师以身作则,光明磊落,温文尔雅,且亦不乏“欲为圣明除弊事”的大志,行如君子,德音孔昭!
在课堂上,恩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,他不允许学生在课上把玩手机。每每上课,恩师都会向大家“约法三章”:上课禁止玩弄手机,违者没收。然而,仍有很多无法克制欲望的同学触犯禁令,但恩师总是心怀恻隐,从未没收过一部手机。一次在课上,一位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把玩手机,错按了语音助手功能,手机大声地响了起来,班内顿时鸦雀无声。恩师望向这个学生,欲言又止,深深地叹了口气,停顿了几秒,又继续开始讲课,脸上难掩失望与无奈。但尽管如此,也仍未没收他的手机。恩师的严厉与慈悲,他内心的怒气与他对情绪的克制,他对学生所给予的期望与学生一次次带给他的失望,这种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张力,令人肃然起敬。《论语 泰伯》篇曾曰:“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”,恩师之容貌、颜色与辞气,其温良恭俭让的德行,正是君子形象的完美展现。
在学习与研究的方向上,与很多老师不同,恩师只会给我们提供建议,绝不会限定具体方向,他希望我们能够更多依照自己的兴趣,自主选择研究方向。柳宗元在《种树郭橐驼传》中曾谈到,“爱之太恩,忧之太勤”,“旦视而暮抚,已去而复顾”,只会导致“木之性日益离矣”,即“虽曰爱之,其实害之”;相反,只有“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”,任其自我发展,方能收获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”的良效。恩师给予我们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,就是为了顺应我们的天性,让我们自己寻找学术乃至人生的方向和意义,这才是“授之以渔”,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,对学生有益的教导。
杨昌济先生曾写道:“强避桃源称太古,欲栽大木柱长天”。恩师确欲栽木柱天,但亦绝非自闭桃源。恩师平时很爱上网,经常为我们转发一些文章。在微信群中,恩师分享得最多的,不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性文章,更多的是教书育人、读书报国的事例。孔孟、胡适、鲁迅、三钱(钱学森、钱伟长、钱三强)、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卢梭、斯宾塞……这些伟人的故事,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成长。恩师名为“国柱”,其虽暮,但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仍对凯时KB88、对这个国家满怀着热血;同时,恩师更希望我们能够继往开来,发扬光大,为凯时KB88、为祖国做出更多、更大的贡献!
平日,恩师经常向我们讲述他老师的故事,言辞间满怀着对老师的崇敬与热爱。直到现在,逢年到节,恩师都会去看望他的老师,数十年风雨无阻,未尝例外。现如今,每逢节日来临之际,恩师也开始变得忙碌起来。无论多忙,他的学生们都会回来看望他,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办公室前总是门庭若市,络绎不绝。“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为扶持。明年再有新生者,十丈龙孙绕凤池。”这便是师者的传承,从恩师的老师,到恩师,再到我们,光辉永续,馨望远扬。
古人云: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这句话告诫我们,老师与父母是一样的,教导我们为人、为学,给予我们教诲,哺育我们成长;同时,我们亦应像对待父母一样,尊崇、孝敬我们的老师!恩师已逾天命,勤勤恳恳,甘乳一生;近来细察,与几年前相比,恩师竟已银发满头,不禁令人叹息!
鹤发银丝映日月,丹心热血沃新花!
这,便是对恩师最好的诠释。
(本文获征文大赛三等奖,作者系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)
编辑:贾爱平